给野生石头征婚、敲电子木鱼,这届网友如何打发无聊?
今日话题
字数:2200阅读时间:4min
无聊心态的大规模出现,其实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了。而敏锐的商家早就发现:可以把网友的无聊转化为利润,让网友为打发无聊买单,于是,无聊经济逆风崛起,如火如荼。
“知道”(nz_zhidao)跟你谈谈,年轻人如何打发无聊。
▼
(IC photo / 图)
你永远不知道这一届网友无聊时会做些什么。
有人爱上了养石头,在他们眼里,养石头与养真正的宠物没什么区别,他们会给宠物石头起名字、洗澡、遛弯、搭小窝,并在社交媒体上征婚;他们有的喜欢上了敲电子木鱼,打开APP后,敲击屏幕上的“木鱼”,就能听到“哒”的一声,仿佛无聊也“-1”……
网友各种脑洞大开的“自娱自乐”,一方面是为了解压,另一方面是为了打发无聊。这几年来,“无聊经济”顺势崛起。为什么明明娱乐活动那么多,我们却更容易感到无聊?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与无聊相处?
我们更容易
感到无聊了
“我很无聊”已经成为这一届网友的口头禅。为了打消无聊,互联网上也就有了五花八门打发无聊的“怪现状”。
老一辈往往很难理解年轻人“无聊”的感叹,毕竟如今网络这么发达,年轻人可选的娱乐方式太多了,看剧、刷短视频、打游戏,时间都不够玩的,怎么会感到无聊呢?
首先得明白何为“无聊”。词典上对无聊的解释是,“由于清闲而烦闷”或“没有意义而令人生厌”。换句话说,无聊有两种最直观的状态:要么是闲着没事做,精神陷入空虚的状态;要么是虽然有事做但觉得这事儿没劲,精神上同样有一种消耗感。
学界关于无聊的研究发现:无聊心态的大规模出现,其实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了。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,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,绝大多数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,精神很匮乏,也没有无聊的意识。
那个时候,无聊更多是贵族阶层与文人墨客的“专属”。工业革命之后,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,普罗大众也拥有“闲暇”时光,也就有了消磨时光的任务。“饱暖思淫欲”,一旦无所事事,就会滋生无聊的感受。
而消除无聊的最好办法,并不是简单地找点事儿做,更重要的是,要找点能够给人带来快感的事儿做。这就需要外部的“刺激”了,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由此崛起。所以也有人这样定义“无聊”——“因环境中缺乏刺激而导致的一种厌倦状态”。
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极大丰富了“刺激”的内容。回想二十年前,打发无聊就是看看电视,打打牌,猴年马月才能去看一次电影……可现在人手一部手机,各种在线娱乐方式应有尽有。怎么网友无聊的感慨反而越多了呢?
这是因为“刺激”是有阈值的,当刺激越来越多,刺激越来越频繁,刺激的阈值就会不断提高。看似娱乐方式愈发丰富,可网友的匮乏感反而更强烈。一方面是很难有新东西可以刺激到我们,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于无聊的忍受度在不断降低,一闲下来我们立即需要得到满足,否则便觉得无聊。
(IC photo / 图)
疫情的大背景,多多少少加剧了年轻人的无聊体验。减少流动、居家办公,一些人的活动空间局限在屋宇之下,打发无聊也只能凭借一部手机。此前有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在线娱乐软件的流量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。
敏锐的商家早就发现:可以把网友的无聊转化为利润,或者制造新的“刺激”,让网友为打发无聊买单。于是,无聊经济逆风崛起,如火如荼。
无聊经济主要是两个面向。第一个面向是,利用网友的“无聊时间”,把网友的无聊变成利润。这也可以称为“被动无聊经济”。早前,被动无聊经济最为成功的案例,就是电梯里的广告。搭乘电梯的时间就是无聊时间,又无处可逃。电梯广告则把无聊变成商机,反正你不得不在这里,那索性看看广告吧。
被动无聊经济的运用场景相对有限,比如各种公共交通工具、户外广告等。如今的无聊经济主要是第二种,即服务于帮助人们消除无聊感,这又叫主动无聊经济。
电视、电影、网络游戏都是传统的主动无聊经济形态,如今更流行的是短视频、网络直播。比如有人直播一场睡觉就可以达到千万级别的观看量,打赏收入好几万元。
疫情时代,又出现了各种“云上演唱会”“云蹦迪”。一些大明星的云上演唱会观看量达到数亿级别,北京一家知名夜店通过云蹦迪日赚超过百万元。
无论是给野生石头征婚,还是敲电子木鱼,也都属于主动无聊经济,只不过它们相对小众一些。网友“养”野生石头的乐趣,与其说来自线下养的过程,毋宁说来自小红书等平台上的晒照、分享、交流。电子木鱼APP两年前就上架了,但最近才火了起来,网友既可以在这个APP上打发无聊,也可以在社交媒体的分享交流中打发无聊。
这多少也说明了,无聊经济愈发分众化。只要把握小众需求,发掘出打发无聊的新方式,依然可以大赚一把。最近大赚几个亿的“羊了个羊”就非常典型。
学会与无聊共处
很多时候,人们把无聊当做一种负面的情绪。的确,对于缺乏自控力的人来说,他们很容易陷入“无聊——寻求刺激——无聊——寻求更大的刺激”的怪圈。当普通的娱乐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,有人可能就会铤而走险沉溺于更危险的刺激中,甚至因此走上违法道路。这自然是值得警惕的。
不过,这绝非意味着无聊就是一无是处。海德格尔将无聊归纳为“被某事物搞得无聊”“在某事物中感到无聊”和“深度的无聊”。
这种“深度的无聊”,可以让人保持一种清醒与冷静的状态,不被技术主义所吞噬,不沉溺于各种即时的刺激,让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放飞。
医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种心如止水、甘之如饴的无聊的价值。核磁共振的数据显示,人在放空的时候,大脑中负责集中注意力的脑区会沉静下来,而负责回忆、评价以及想象的脑区却会变得格外活跃。
比如很多人也发现了:他们很多好的idea,不是产生于高度紧张的加班加点或者头脑风暴,而是在冥想时、跑步时或者洗澡时,当大脑放松下来,灵感才可能会溜出来。
现代人要彻底消除无聊的情绪,显然是不可能的,那么我们该学会的就是与无聊共处——既可以享受种种即时的刺激与满足,也要学会享受无聊,在无聊中沉潜与思索,从而进化成更好的人。
▼
相关文章推荐
↓点击阅读↓
· 南周知道出品 ·
· 未经授权 不可转载 ·
·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哦 ·
点一下,知识的储备又增加了